悠游自在鱼
濒危动物——塞鲸
何永明专业号 | 2020-3-31

塞鲸(学名:Balaenoptera borealis)体较细长呈流线喂,体长15~16米,头部长约体长1/4。口裂与体长的比例较蓝鲸、长须鲸小,吻端至口角长约为体长的1/6。头部上颌背面由吻端至呼吸孔前存纵嵴,两侧平滑。呼吸孔位于头顶两眼的横截面稍前方,两个呼吸孔纵列呈“八”字形向后张开。眼位于口角上方,同眼裂上下平行有2条短的纵沟。

体型与长须鲸、布氏鲸和小布氏鲸相似,背鳍的形状也相接近。 主要的鉴别特征是塞鲸在头部背面中央有1条隆起的纵脊,长须鲸头部背面无纵脊,布氏鲸类头部背面有3条纵脊。

多单独或成对活动,在洄游中常2~3头为一小群,在食饵密集区可见几十头集群活动。滤取性采食。捕食姿态为迎向食饵张口直接吞噬。

该种属外洋性,通常不出现在近岸水域,浮游生物丰富的海域分布较多,适温范围8~25°C。

南半球的塞鲸最大体长可达20m,北太平洋的18.6m。雌性略大于雄性。头长约占体长的20%~25%,腹褶不达到脐,北太平洋塞鲸的腹褶32~60条。背鳍位置在略小于2/3体长处。其前缘曲成弓状,后缘约与身体成45°,梢端向后。鳍肢尖而较小。尾叶也相对较小。体暗灰色,背部至体两侧微带蓝色。身体上常有小的浅色疤痕,使体表呈电镀过的金属色。在腹褶区常有1个白色斑。鳍肢和尾叶腹面与身体同色或略淡。上颌每侧有鲸须板约300~400块。鲸须板暗灰色,须毛细,色较淡。

吻突三角形,两侧缘直。鼻骨大而且长,鼻骨长为基长的7.2%~9%。其鼻骨的长大于长须鲸,宽小于小须鲸。上颌骨的腭面突向后方如一个角状的突起。犁骨的后端不扩展或仅略扩展。下颌骨较薄,冠状突低而钝圆。

椎式:C7;T14;L13;Ca22~23 = 56~57(枚)。

塞鲸是大洋鲸类,在近岸海域不常见。南北两半球从热带至极带均可见到,但比其他须鲸更多出现在中纬度的温带。

最常见的为2~5头的群。塞鲸游泳快速,可能是所有鲸类中最快者。正常情况下潜水不深,当缓慢运动的塞鲸出水时,其呼吸孔和背鳍常同时露出水面。摄食的塞鲸往往按可估测的时间间隔潜水和出水,在两次呼吸之间常位于接近水面的仍能被看到之处。塞鲸的喷潮高约3m,比长须鲸的低。喷潮的间隔约20~30秒,若干次后作一次达15分钟或以上的潜水。冬季在温带水域交配和受孕,夏季洄游至高纬度海域摄食,次年冬季回到较温暖的水域产仔。

在摄食场可聚集较多的塞鲸,它们用撇食的方式获得海水中的浮游生物,用细密的须毛滤食。在北太平洋,其主要食物是桡足类磷虾只占10%左右。在南半球,磷虾是它们的主要食物。

北太平洋塞鲸的雄性达性成熟体长约12.8m,雌性约13.3m。妊娠期约10.5个月。冬季在其分布区的低纬度部分产仔,新生仔鲸约4.4m长。哺乳期超过6个月,幼鲸在体长约9m时在高纬度海域的摄食场断奶。母鲸经过约6个月的乏情期在次年冬天的繁殖季进入发情期。

列入《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》(CMS)附录Ⅱ。 

列入《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》(CITES)附录Ⅰ。

列入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:国家二级保护动物(1988年12月10日生效,鲸目*其它鲸类) 
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The IUCN Red List):濒危物种(EN),2008年评估。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