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游自在鱼
濒危动物——苏门答腊犀
何永明专业号 | 2020-6-4

苏门答腊犀(学名:Dicerorhinus sumatrensis),是哺乳纲、犀科、双角犀属的唯一物种,是五种犀牛中体型最小的犀牛。体长240-315厘米,体重550-1100千克,平均体重仅700千克,最大个体1100千克。四腿之后有两片褶皱的皮肤,颈部有一片较小的皱肤,皮肤较厚,平均厚16毫米。身披红棕色的长毛,毛有浓有稀,幼仔的毛较密。野外的毛较难观察因为它们身上通常覆盖着泥。耳中的毛较长,尾尖有一簇浓密的毛。

栖息于各种形态的环境中。在低地与高原都有出现,生活在雨林和沼泽中,接近水源的丘陵地带,尤其是灌木较浓的山坡地带。是独居动物,仅在发情与扶养幼仔时相聚。它们是犀牛中最吵的。通常在黄昏和清晨出来觅食:以小嫩叶、树苗、水果、嫩芽和细枝为食,每天可吃掉50千克。雌性在6-7岁达到性成熟,雄性则要达到10岁以后。孕期为15-16个月,每胎仅产1仔。幼仔体重通常为40-60千克,在15个月后断奶,并在1-3岁时待在母亲身边。在野外生殖间歇期为4-5年。野外寿命大约为30-45年。分布于不丹的喜马拉雅山山麓以及整个缅甸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苏门答腊和婆罗洲。

犀牛的祖先貘犀属(Hyrachyus),最早出现于早始新世晚期,繁盛于中始新世早期,在中始新世晚期衰退、灭绝。虽然貘犀类存在的时间不长,可分布范围很广,在中始新世它们生活在北美、欧洲和亚洲。在晚始新世时,欧洲和亚洲被图尔盖海峡(Turgai Strait)分隔。犀牛最早出现于早始新世,DNA的对比表明犀牛与在5000万前“分家”。犀科在晚始新世的欧亚大陆出现,犀牛的共同祖先生存在中新世。苏门答腊犀是现存犀牛中最原始的一种,因为它保留了许多祖先的特征。

最早的双角犀属的化石记录出现在中新世早期,大约2300-1600万年前。基因研究表明双角犀在2590±190万年前就已与其他犀牛分歧。当今有三种对于苏门答腊犀与其他犀牛的亲缘关系的假说。一说苏门答腊犀与非洲的黑犀白犀是近亲,因为它们都有两只角。其他的分类学者认为苏门答腊犀与印度犀爪哇犀更接近,因为它们的分布区很接近。

近代研究则表明两种非洲犀牛,两种亚洲独脚犀和苏门答腊犀各自代表三种自2590万年前分裂的不同的世系,而哪一支先分歧仍不确定。一说苏门答腊犀和两种非洲犀、两种亚洲独角犀的亲缘关系一样远,二说和两种亚洲独角犀的亲缘关系更贴近一点点。
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) 2008年 ver 3.1——极危(CR)。

列入《华盛顿公约》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。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